商品詳情
李訓義自民國89年因為父母親無悔付出及經學校老師-陳子英教授啟蒙,開始學習製茶及翻轉產業想法,於100年開始接替父母親製茶辛勞及茶園管理,亦透過青農交流學習及農民學院學習新知、增進經營管理技術,並在104年於太太-陳力綺支持下轉型有機耕作,因應農村面臨人力老化、生產資材成本提高及外來茶品競爭情形下,將結合休閒產業,發展茶區特色觀光旅遊、開發多元茶產品及茶藝文化體驗,提升小農經營之優勢,以友善生態環境管理並加強製茶廠加工環境,建立產銷履歷及自主管理,提升消費者對國產茶之信心,實施茶園正確修剪更新、機械化作業之友善親和茶園。
經營方式-以友善耕作不噴除草劑、不施用化肥,學習正確修剪方式及改善土壤環境,善用生態平衡自然增加樹勢及病蟲害抵抗力,並與農友交流學習農業新知,傳承製茶技術進而提升土地價值,將茶產業多元發展,回饋初心擁善於民。
李訓義個人簡歷:
100年 冬山茶藝文化節製茶競技第二名
103年 宜蘭縣紅茶技術競賽第二名
104年 冬山鄉模範農民
104年 通過勞動部職類考試-丙級製茶士
106年 茶葉感官品評專業中級證照
106年 農民學院-有機茶產製進階班結訓
106年 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成績優異
108年 農民學院-茶樹修剪及間管理技術進階班結訓
109年 全國小葉種紅茶製茶技術競賽-獲季軍獎
109年 宜蘭有機茶品級評鑑-有機茶王、金質獎、優質獎
110年 線上學習-1.都市農業-植物病蟲害防治概論2.合理化施肥 結訓
110年 茶葉感官品評中高級 結訓。
110年 冬山鄉模範農民
110年 宜蘭有機茶品級評鑑-優質獎
111年 宜蘭有機茶品級評鑑-金質獎、優質獎
茶樹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會長成一棵樹,但栽培的植物會被修剪到齊腰高度,以便於採摘。使用兩個主要品種,小葉中國品種植物(C. s. sinensis)和大葉阿薩姆植物(C. s. assamica),主要用於紅茶。
工夫兩字有多種涵義,一般做「細緻」、「精微」、「講究」、「費時」及「費工夫(精力)」解。由於比較講究選料、製作(烘焙)、收藏、泡茶的方式,對操作手藝、茶具、品飲的要求都非常高,故稱工夫茶。
主要差異就是工序有別於傳統紅茶製作工序,多了室內靜置攪拌,茶類是紅茶,只是在於工法不同。
小葉工夫紅茶
採收後經過
1.萎凋-日光萎凋-室內萎凋(室內靜置攪拌)
2.揉捻
3.渥紅發酵
4.乾燥等製程工序。
由於宜蘭冬山茶區特性不同,其中精細的靜置攪拌工序,使冬山的紅茶風味獨特,湯色鮮明艷紅、澄清透亮、甘醇潤喉、具有花果香味。